close
當小巨蛋燈光逐漸暗去的時候,騷動的驚呼聲在觀眾群間此起彼落,等到燈光全數熄滅,只剩舞台的鮮豔飽和顏色照耀全場,驚呼聲已集中化為整齊的尖叫,迎接著「1/2世紀演唱會」的開場序曲。

〈序曲〉

舞台中央大螢幕上,紅白相間質感十足的學友肖像,開始悄悄位移變換,瞬間一連串帥氣的學友肖像一幅接著一幅,隨著強力音樂節奏緊湊切換,觀眾間的氣氛也跟著迅速加溫沸騰。沒想到「1/2世紀演唱會」的開場,是用如此偶像派的風格來營造,爆炸音樂搭配肖像變幻的動感,節奏明快而俐落,飽滿紅色的視覺意象擴張,不斷膨脹至演唱會場每一個角落,這麼華麗高調帶點囂張的開場風格,一時之間還蠻難想像,這個空間居然是屬於張學友這種經典級歌手的演唱會。

螢幕上出現了倒數的數字,觀眾紛紛一起呼喊著「五、四、三、二、一、零!」,當數字歸零後隨之而來的,卻不是以往大家所熟悉的任何一首歌曲前奏,迎接眼前的,是大螢幕上一幅深藍雨景,音響傳來了陣陣雨聲以及微悶的雷聲。舞台側方出現了一位撐著雨傘戴著高帽的男子,每個晚上這個時間點,總是會有女觀眾發出尖叫聲,以為那位撐傘的男子就是學友本尊,不過沒多久就會發現,弄錯了,因為在過了幾秒之後,就會看見舞台上站著一排全都是撐雨傘戴高帽的舞者,他們只不過是扮演著雨中的路人們。

舞台高台中央緩緩升起了一頂小白帽,音響中的雨點傳出了幾聲清脆口哨,這個時候全場終於瘋了,因為戴小白帽那人的身影和面孔,正是大家最熟悉的歌神,張學友本人。只見學友一邊吹著口哨,一邊向群眾揮手致意,臉上盡寫著滿滿的喜悅振奮神情,在全場熱烈掌聲之中悠然站在高架台上,率性跳起了踢踏舞。從頭到腳穿了一身純淨白色,伴隨著俏皮輕快的音樂,學友在每個拍點段落,用腳尖腳跟忽快忽慢敲擊舞台,舞台背景大螢幕上還有搭配水滴和冰裂紋的特效,學友的肢體動作和這些特效相互呼應,整個舞台充斥卡通氣氛,相當趣味討喜。還記得之前在網路上,不小心點閱過演唱會在中國場次巡迴的影片,這一段開場在中國演出時,背景大螢幕除了特效之外,還有播放迪士尼卡通的小動物畫面,我猜是因為版權的關係,所以在台灣沒有卡通畫面吧。

跳了一小段看似隨興寫意的舞步之後,學友在架高台中央以單腳站立,然後將身子緩緩傾斜平衡,最後整個人和高台地板呈現一個「工」字形,登時搏得全場觀眾一陣喝采!此時大螢幕上投射著學友身形輪廓的剪影,後方剪影和他的舞蹈動作完全同步(這個畫面不禁讓我想到〈聽天由命〉的MV拍攝手法),紅色背景白色圓圈黑色剪影,帶著一些復古風格,但舞台的整體效果卻非常新潮。一面用手掌輕快打著拍子,學友突然在原地迅速加快了舞步,腳尖敲擊的節奏越來越快越來越密集,聲響緊湊連綿不絕,終於敲到了最高轉速,全場觀眾的歡呼聲也來到開場以來的最高潮。就在氣氛最火熱的時候,學友用腳跟奮力狂蹬地板兩聲,瀟灑俐落,高舉雙手!在一大片喝采聲中,面帶滿足笑容用十分得意的神情向觀眾致意,緩緩讓升降台降下,消失在舞台中央。

用這種意想不到的方式開場,實在是非常別出心裁,五十歲的經典歌手,在舞台上卻仍然像個孩子一樣淘氣,或許是宣告著學友對於表演熱愛的初衷吧,唱了二十多年的歌,有了聲名有了地位累積了一大群死忠歌迷,他需要全心投入的項目,也就只剩下表演這件事而已,如此純粹。但學友似乎真的不甘心,所以他要挑戰突破自我表演的形式,嘗試各種全新的舞台風格和元素,踢踏舞只是其中一部份而已。

這段開場不禁讓我想起《雪狼湖》的序曲,同樣也是學友獨自一人現身(頂多帶個小女孩),彷彿在輕輕唱著不老的傳說,只不過這一回是用踢踏舞代替了歌聲訴說故事,從他靈活的腳步和令人驚艷的平衡感身影中,我看見了那首悄然無聲的不老的傳說。

〈花花公子〉 (收錄於1989年《祇願一生愛一人》粵語專輯)

戴小白帽的學友消失在舞台中央沒多久,終於響起第一首歌〈花花公子〉的前奏,大螢幕上播放著特別為演唱會而拍攝的音樂電影,學友飾演的男主角穿梭在女人堆中,過著紙醉金迷的交際生活。〈花花公子〉這首歌的年代久遠,我最熟悉的還是「1999友個人演唱會」開場快歌,學友獨自一個人活蹦亂跳熱情演唱的版本。

「他穿梭這裡,他穿梭那裡,天天多派對,他沒有空虛」,聽見整場演唱會第一句學友的歌聲冒出來時,彷彿就像在作夢般不真實,不知道已經有多久沒有現場聽到他的歌聲了?上一次聽到,好像是「學友光年」2007年的台北首場,四年了耶,天呀,這些日子真不知是怎麼渡過的。

學友換了一身大紅西裝,連頭上的小白帽都變成了小紅帽,他一邊唱著〈花花公子〉一邊穿梭在女舞者群之間,不時輕輕擺動著風情萬種的肢體語言,瀟灑而愜意自在。到了這時我才明白,舞台上的學友本尊與舞群,和大螢幕上的音樂電影是相互呼應的,兩邊進行的都是同樣的劇情,只是場景物件和分鏡角度有些不同。這種表演呈現手法的好處,就是舞台效果變得層次感十足,無論觀眾座位遠近高低,都能夠感受到音樂劇場景的精緻度,以及演員情感細膩之處;缺點大概就是,觀眾的目光沒辦法專心將舞台一覽無遺,會變得不知該看大螢幕還是該看學友本尊吧,如果要從兩者之間做出選擇,難免就會犧牲掉另一邊的畫面。還好,我看了四場,所以這個問題並不會太困擾我。

〈花花公子〉學友唱得十分穩練,情緒上沒有太大的波折起伏,儼然就是演出了雅痞公子哥身為情場老手成熟穩重的一面,每個輕佻的一舉一動背後,其實都藏著冷漠和淡然,和女伴之間的玩樂心態大於激情,在邊跳邊唱之餘亦不失輕鬆寫意。我想這就是音樂劇的形式,能夠讓學友歌聲帶來更多元的演繹,唱歌不一定永遠都要投入百分之百情感,只因為在音樂劇的情節中主角不一定隨時都是熱情洋溢,冷淡的情感也是一種表達方式,學友的歌聲面貌也因此而更加完整、更加全面,這是一般形式演唱會無法呈現的層級。

如果說以〈花花公子〉當音樂劇第一首歌,硬要挑些什麼缺失之處的話,那大概就是這位「公子」的年齡外貌形象似乎是太過於成熟了,這首歌給二十年前的學友拿來表演剛剛好,現在五十歲唱唱跳跳起來,應該要叫「花花老爺」比較貼切,哈哈。

〈小姐貴姓〉 (收錄於1991年《情不禁》粵語專輯)

雖然事先已經知道大致的曲目,但〈小姐貴姓〉的前奏一下,還是把我嚇了一大跳。這首歌非常難唱,連綿不絕的快節奏多字數歌詞,加上難以斷句的一氣呵成緊湊唱法,同時又是嘻哈曲風,如果不是我親眼在現場看到聽到,實在很難想像將〈小姐貴姓〉這首歌拿來編入音樂劇中,會是怎樣詭異突兀的風貌。

結果證明,效果實在是出乎意料地好!

這種嘻哈曲風,在今天聽起來多多少少覺得有些過時,不過在音樂劇裡將這首歌編排得十分大氣,再加上演唱會現場的氣氛與震撼度,以及學友個人聲線和身段姿態的舞台魅力,讓〈小姐貴姓〉完全沒有突兀的感覺,甚至帶有一些些新潮的時尚感在歌曲之中。

音樂電影劇情繼續發展,女主角舒淇在前奏音樂聲中出場,同一時間舞台上扮演女主角的舞者也登場了。老實說,我覺得這個安排真是說不出的怪,一時之間真的很難明白,女舞者扮演的角色竟然就是舒淇,不過在看演唱會的時候我刻意忽略這一點不去多加思考,反正只有看第一場時會小小疑惑,看到第二、第三場時,就會在腦海中自動催眠填補:是的,沒看錯,那女舞者就是舒淇啦!

演唱〈小姐貴姓〉這首歌的橋段,讓學友的演技有非常大的發揮空間,尤其是當他想要搭訕女方、試著接近女方,卻缺乏勇氣躊躇不前,只好用歌詞向身旁的男性同伴訴苦時,那眼神表情動作,是如同電影規格般細膩傳神,完全到位!在看完四場演唱會過了一陣子之後,我突然發現從〈花花公子〉接到〈小姐貴姓〉的曲目安排,存在著一個Bug:「既然身為情場老手花花公子,那又怎麼會對搭訕女方這件事心懷恐懼和退縮呢?」這個問題我問了朋友,朋友只說:「當情場老手遇到了真心喜歡的對象,他反而會害怕啊!」想一想似乎也頗有道理,這個Bug也就不成立了,為什麼我在演唱會當下無法體會呢?大概因為我從來都不是情場老手吧,哈哈。

這一次的〈小姐貴姓〉設計了一個名留青史的經典POSE,「這般,那般,秀髮軟軟飛」左邊右邊各用手指互比一下,然後雙手擺出類似「一江春水向東流」的動作,這個設計跟伍佰的花朵舞真的有異曲同工之妙,哈哈,尤其是學友和女主角各站舞台兩側,同時跳這個動作,實在是可愛極了!

最後當然不得不提,結尾那段讓觀眾狂笑的「My heart goes boom-boom」,學友雙手放在胸前做出劇烈起伏的手勢,身子一邊往前俏皮邁進還要慢慢蹲下去,光是想這個動作要邊蹲邊發出「My heart goes boom-boom」這種高音,就覺得難度實在非常高,學友這老頑童真的太有一套了。

〈初吻〉 (收錄於1986年《相愛》粵語專輯)

〈初吻〉的歌曲年代相隔非常久遠,在演唱會或精選輯中的曝光度也不高,即使在「1999友個人演唱會」唱過,還使用了這首歌當作樂手成員介紹的橋段,整首歌卻沒有在演唱會CD專輯出現,只有收錄於DVD中。距離上一回〈初吻〉收錄在演唱會專輯中,竟然已經是1987年,學友歌唱生涯首場個人演唱會的事了,應該有不少就算是歌迷的台灣觀眾,對這首歌感到有些陌生吧。

然而當〈初吻〉出現在音樂劇場景時,我腦海中直接浮現了當年看《雪狼湖》的〈歡笑嘉年華〉橋段,基本上這兩首歌的拉丁曲風如出一轍,甚至兩首歌還可以混在一起唱,也不會有任何衝突感。我非常喜歡演唱會上學友唱「春與秋掃走許多足印,光陰帶動了變更」這句歌詞時,在大螢幕上與舒淇手拉著手轉圈圈的畫面,這股喜悅非常純真,有著滿滿的童趣。

延續著〈小姐貴姓〉的時尚Party風,〈初吻〉如同巴西嘉年華般的熱鬧喧嘩,令人全身細胞跳躍振奮。(雖然我腦中還是一直在不斷唱著〈歡笑嘉年華〉,甚至還想著下一首歌會不會接到〈一個人的犧牲〉?哈哈)

〈妳是我今生唯一傳奇〉 (收錄於1992年《愛火花》粵語專輯)

音樂劇第一首慢歌,也是最浪漫的橋段,陷入熱戀的學友和女主角,雙雙乘上飛天鞦韆,緩緩升到夜空中。每天晚上在小巨蛋,當鞦韆飛起來的那一刻,全場都會發出一陣驚呼聲,大概是沒想到張學友也會來玩舞台機關這麼一招吧!

其實我一直以來對〈妳是我今生唯一傳奇〉這首歌沒什麼愛,因為我覺得學友唱這首歌的情感實在是甜蜜過頭,甚至是有一點甜到膩了。不過女歌迷們一定愛死了他唱這首歌吧,彷彿是學友本人向自己表達濃烈愛意一樣,字字句句透露著幸福和感激之情。學友唱這首歌時,視線沒有一秒離開過女主角,只見兩人在空中深情款款對望,男方不斷傾訴著愛慕,這畫面不禁又讓我想起《雪狼湖》中〈流星下的願〉那一段,同樣是坐在高處的樓台看著夜景,感情懸在頂端的兩人世界。(六年前中《雪狼湖》的毒實在太深,只要學友演音樂劇都會忍不住想起《雪狼湖》的橋段)

對我來說,某種程度上〈妳是我今生唯一傳奇〉就是文字美化過的〈洪七公之歌〉啦,兩首歌要傳達的東西其實差不多,哈哈。學友唱這首歌的音色非常亮,雖然少了年輕時那種直截衝動,卻多了歲月洗鍊過的溫柔與成熟,儘管這首歌的題材本身比較適合年輕的音色,但學友用五十歲的聲線來詮釋,對他自己來說也具有相當不一樣的意義吧。

〈妳的名字我的姓氏〉 (1996年單曲,首度演唱於《愛與交響曲》演唱會)

在〈妳是我今生唯一傳奇〉的飛天鞦韆降落之後,舞台燈光一暗,沒過多久音響隨即傳出人聲合唱:「從此以後,無憂無求,故事平淡但當中有妳,已經足夠」,大螢幕上開始舉辦著學友和舒淇的婚禮。我原先以為這幾句〈妳的名字我的姓氏〉的人聲合唱歌詞,只是拿來當作婚禮過場音樂使用,沒想到在這段歌聲結束後,馬上接到歌曲原版的前奏,學友穿著婚禮新郎套裝一現身,立刻開口唱出這首知名度非常高的經典之作。

開場前五首歌,最有名的大概就是這首〈妳的名字我的姓氏〉吧,格局非常大氣的一首歌,也充分能夠展現學友聲線中低音雄渾深厚,高音揮灑綿延不絕的特質,讓人聽了十分過癮,在許多香港人的婚禮上,這首歌已經成為了必定播放的背景音樂。這次演唱會,特別將〈妳的名字我的姓氏〉副歌最後一段,改為近乎清唱的方式呈現,學友在唱的時候,是使用一個字一個字輕輕唱送的口吻來表達,這種溫柔情感更勝大聲宣揚的濃烈感,將婚禮浪漫的氣氛推到極致。也因為將最後一段副歌提早改成清唱,導致少數觀眾鼓掌時不小心放槍,忘了最後面還有一段「快樂童話像妳我一對,已經足夠」,哈哈。

然而,在最浪漫的婚禮之後,劇情急轉直下,螢幕上開始播放著學友和舒淇婚後生活的相處畫面。浴室刮鬍冷漠以對、燭光晚餐提早離席,終日生活的消磨,男女之間愛戀的熱情已不復存在,其中我覺得展現兩人演技最佳的片段,就是有一幕舒淇纏著學友說說笑笑,第一次學友流露出勉強回應的神情,舒淇感到有些難過,不甘心又繼續找新話題,希望能引起學友注意,結果第二次,學友直接用嗤之以鼻的態度回報舒淇,留下她一臉哀傷的失落表情。雖然影片中沒有兩人對白內容的聲音,但光是看到他們的肢體語言和表情眼神,就能夠強烈感受到兩人世界中逐漸冰冷的溫度。

此時,影片的配樂依然是〈妳的名字我的姓氏〉的前奏,只是旋律已經悄悄變了調,原本是婚禮浪漫歡樂的喜悅,卻漸漸變成了充滿哀傷苦悶的無奈情緒。隨著配樂新加入的急促管弦樂聲,將兩人的關係繃得越來越緊張,彼此之間的衝突悲劇終於引爆。

「啪!」大螢幕上,舒淇含著眼淚賞了學友響亮一巴掌。

但此時大部分的觀眾們竟然笑了……我想學友自己應該也很納悶吧,被打一巴掌很好笑嗎?而且是每一個晚上都有觀眾在笑,這實在是頗妙的。我想,大概是因為學友顧家的好男人形象太深入人心吧,在音樂界又是素有歌神的高地位稱號,看他被賞巴掌似乎是一件落差感非常大的事,所以當下觀眾們才會大笑吧。(那你們看《阿基與阿飛》豈不是要笑到送醫院?)照理說應該是蠻嚴肅的場面,觀眾們卻笑了,而且居然連笑了四天晚上,看到後兩場我自己都覺得好笑,哈。

〈妳的名字我的姓氏〉之變調曲,是音樂電影中我最喜歡的一段,也是人物角色情感最細膩最有張力的一段,從這方面來看,大螢幕的畫面傳達確實是有必要的,這回亦呈現出不凡的效果,算是一個相當不錯的嘗試。

〈情願〉 (收錄於1995年《擁友》國語專輯)

全場第一首國語歌,台灣的非友迷觀眾們終於有些反應了!淒美華麗帶著一絲哀怨的弦樂聲,奏出了熟悉的音樂前奏,舞台上學友隻身一人獨舞,只剩孤單鋼琴的探戈舞步。「獨自過了幾個秋,越愛心越寂寞」我非常喜歡學友在前奏一陣鋼琴聲停止後,開口清唱一句低音的橋段,上一次聽到類似的呈現,應該就是《雪狼湖》唱〈決定〉時,同樣是鋼琴聲響之後一句低音「花已枯萎,花瓣將往哪一邊飛」,這種聽覺感受帶著一種無可奈何的冷靜特質,尤其學友低音的詮釋,既讓人感到情感深厚,卻又滿懷著冰冷的殘酷自問。

從〈情願〉開始,音樂劇進入了下半場(我個人分的方式,剛好上半場五首歌,下半場五首歌),如果說上半場是描述愛戀萌發到收成的喜悅,那麼下半場就是感情失去與收復的心境寫照。學友唱〈情願〉的低音非常迷人,表面看似深沉穩重的情緒,底下其實蘊藏著許多激動等待引爆;有別於以往唱流行歌的咬字和唱腔,學友唱〈情願〉使用了歌劇演繹的方式,讓人想起電影《如果愛》的〈男人本該妒忌〉。

有意思的是,每晚聽學友唱〈情願〉都有不同的樂趣,因為這首歌的音樂編排方式,每句進歌和收尾的地方,都是由學友和鋼琴手彼此默契搭配自由發揮,所以每天晚上唱這首歌的時候,每句歌詞的停頓點和語氣轉折都不太一樣,學友即興表演的方式也每晚不同,光是「愛退到了邊緣」之後那句「我看淡一切」,每天停留在空白無聲的時間都不一樣,學友唱「我看淡一切」的咬字口氣節奏也都不同,我想,這就是我這回連續看四場其中的大收穫之一。「我看淡一切」,短短五個字就有著大學問,在《擁友》專輯中的版本,就是非常瀟灑寫意的「看淡一切」;而這次演唱會的「我看淡一切」,卻是代表著:「我明知道自己看不開,卻還是要欺騙自己說服自己,快將這一切看淡吧!」這種表裡不一的感慨矛盾情緒,在學友的詮釋之下,人性更加立體多元,也越加接近真實生活。關於失去的感情,其實哪有這麼容易看開呢?當自己還是花花公子的時候或許可以吧,然而一旦認真了、把對方當作今生唯一傳奇了,要說放就放,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。

除了詮釋〈情願〉歌詞的細膩口吻,學友在肢體動作更是令人驚艷,一開始先是自己獨舞探戈,之後再與全身黑色的影子舞者共舞,象徵著內心矛盾的寂寞。其中讓我感到最驚訝的,就是學友唱到副歌時,有一段身體邊轉著圈子邊演唱的動作,這是非常高難度的演出,因為〈情願〉這首歌副歌的高音演唱方式,是接近「劃音」的唱法,這種唱法的共鳴點要維持相當不容易,更何況是要一邊轉圈圈一邊唱這種高音,還要保持穩定度,光是想著如何在轉身體時不要讓音飄掉,就是一件非常難的事,所以當學友第一場唱〈情願〉副歌時聲音稍顯沙啞,是絕對可以體諒的。

以往都覺得學友的國語歌雖然好聽,但還是沒有粵語歌來得這麼出色,經由這次演唱會,學友重新詮釋九零年代的國語舊歌,才發現原來以他現在的聲音表情,已經足夠將詞曲本身不算佳作的國語歌,賦予全新的演唱生命力。

〈一滴淚〉 (收錄於1995年《擁友》國語專輯)

唱完〈情願〉,學友在歌曲的最後一聲結束那刻頹然坐倒在椅子上,音樂馬上響起〈一滴淚〉的前奏。如果沒有事先看過曲目,我一定會先入為主認為這首歌是〈我哭了〉,因為我對《擁友》這張專輯的國語歌真的沒有太大喜好。

其實我還蠻意外這次會在音樂劇中,連續選了三首出自於《擁友》專輯的曲目,老實說除了〈人在雨中〉和〈潮水的諾言〉,《擁友》這張專輯我喜歡的曲目還真的沒幾首,因為《擁友》中的許多歌都給我一種聽覺感受:悲情灑狗血。〈一滴淚〉、〈別哭泣〉、〈說了誰懂〉,這些歌都有一個共通點,那就是副歌全都在飆高音,然後不斷重複不斷重複一樣的旋律,然後繼續飆高音,歌詞的寫作也欠缺創意,不外乎是一些男女情情愛愛糾纏的東西,整張專輯聽下來,除了欣賞學友的唱腔表現之外,竟然沒有太多值得留意的元素。或許當年張學友專輯的賣點,炫耀唱功是很大的一部分吧,所以才收錄了一堆很難唱但也很空洞的國語商業情歌(《想和你去吹吹風》這張也有一些這種傾向,結果竟然靠這張拿金曲獎……)。

不過似乎從來都沒有聽過學友現場唱〈一滴淚〉這首歌,這一回演唱會十分難得唱了,那就來享受一下吧!但我完全沒料到,〈一滴淚〉竟然就此成為這次演唱會中,我心目中難以忘懷的經典曲目之一,當我聽完演唱會隔天腦海裡重複播放的第一首歌,正是這首以前不太喜歡的〈一滴淚〉。

「花有意水無情,有一天夢會醒,誰能帶走所有反反覆覆的愛情?」經過歲月沉澱之後,看似為賦新詞強說愁的平庸歌詞,在學友細膩口吻的演唱詮釋之下,都變得格外有意義。「流一滴淚一滴淚,流盡太多眷戀,畢竟我們屬於不同世界」雖然學友唱起這種大鳴大放的高音,無法再像年輕時那樣輕鬆到位,但在唱歌的情感融入程度和語氣口吻傳達上,五十歲學友的技巧自然流露,就不是三十歲的年輕學友可以比擬的。我非常喜歡學友唱「太多眷戀」、「滄桑歲月」這幾個字的口氣,由實轉虛情感溫柔內斂,細膩轉折又似一氣呵成,如果是年輕時的學友來唱,這幾句的高音或許能夠更加鏗鏘有力,但力道充足之下,難免又會少了情感的細緻刻劃層次。「畢竟我們屬於不同世界」,整首歌詞我最愛這句,很多時候並不是愛與不愛的問題,而是兩方根本不屬於同一個頻率,自然無法繼續找到彼此之間的共鳴。

前兩天學友唱〈一滴淚〉時,副歌高音明顯沙啞吃力,我認為一方面是年紀大了,另一方面是連續唱了〈情願〉、〈一滴淚〉,這兩首歌曲的高音演唱方式,比較吃聲帶的力氣,即使是年輕時的學友連續唱這兩首,也很難保證聲音能夠維持在絕對漂亮的狀態。簡單來說,就是這兩首歌連續一起唱,實在難度太高,不過五十歲的學友還是十分勇於挑戰,不但要唱還要演戲跳舞,這叫人如何忍心去挑剔他聲音沙啞呢?

不過學友的確是神!後兩場唱這兩首歌時,高音竟然就沒有前兩天這麼啞了,仔細一聽,學友唱高音段落的方式,從「放」改成較為「收」的唱腔,聲帶的力量控制便容易掌握了。但他真的很坦白,在第三場時跟觀眾承認了自己當天的狀況不是很好,感謝大家的包容。其實說穿了,就是學友認為用「放」的方式來唱,才是他想要表達的歌曲情感,因為狀況不佳只好改用「收」的方式,雖然高音唱到位了,但在表演呈現上卻是有缺失的,所以他才決定跟觀眾致歉。

要聽五十歲的學友唱歌時感情真摯情緒滿漲,雖然有小瑕疵;還是唱歌音色精準,情緒控制得宜的張學友呢?當然一般人絕對會希望聽到唱歌情感百分百,又把歌曲唱到完美的張學友,但這對唱了二十多年的五十歲大叔來說,實在是有點苛刻就是了,哈哈(儘管學友對自己表現仍然是如此苛刻)。

歲月,就是這麼一件讓人無可奈何的事,但學友將聲線的歲月痕跡,化為屬於他的動人美學。我一直很好奇當他唱〈一滴淚〉,間奏拿著酒瓶猛灌時,到底有沒有真的把水喝下口呢?我猜他只是潤潤喉而已,沒有真的喝下去,大概他也不想鼓著滿肚子的水邊唱邊跳〈人在雨中〉吧。

〈人在雨中〉 (收錄於1995年《擁友》國語專輯)

〈一滴淚〉極端低落的哀傷情緒告一段落,學友起身離開椅子,神情失落在舞台上步履蹣跚,此時背景音效播放著雨滴聲和沉悶雷聲,突然之間,傳出一段輕快音樂,伴隨著踢踏舞節奏聲響,周圍出現了一群拿著傘的路人,於是學友開始跟著踢踏舞的節奏跳起舞步。每個晚上,舞者扮演的路人手中雨傘發光那一刻,都會讓觀眾發出一陣十分整齊的驚呼聲,這個巧思實在相當有意思。

這時我才發現,原來這邊的劇情就是銜接回到開場的地方,背景同樣是飄著雨絲的陰鬱藍天,撐著雨傘的路人們一一走過,只不過學友扮演的角色從說書人第三者,變成了故事主人翁。直到學友的踢踏舞跳到一個段落,音樂才悠悠響起〈人在雨中〉前奏的旋律,在此之前還真的不知道他葫蘆裡究竟賣什麼藥,哈哈。演唱會剛開場的時候,還有觀眾一看到大螢幕上的雨景,就猜開場第一首歌是〈人在雨中〉,結果一直等到了這個時候,這首歌才正式出場。

學友這次唱〈人在雨中〉最值得一提的,那就是使用了令人耳目一新的唱腔來詮釋這首歌。在《擁友》專輯原版歌曲中,〈人在雨中〉的唱法非常瀟灑輕快,聲線也是用一種輕薄明亮的唱腔去演繹,聆聽起來讓人有一種愉悅又寫意的放鬆感;然而這次音樂劇的〈人在雨中〉,學友刻意使用了渾厚的唱腔來演繹中低音,少了原版的輕快明朗情緒,卻多了一言難盡的心酸和無奈。尤其是「在雨中等雨停」、「我的心不會冷」,這兩句其中的「中」和「心」兩個字,學友用較為尖銳且張力十足的抖動音色來表現,彷彿一把鑽子狠狠鑽入心底,情感的糾結掙扎格外立體。

為什麼一首輕快的小品〈人在雨中〉,學友要將它唱得這麼複雜沉鬱呢?我想大概就是呼應著音樂劇的劇情發展吧,當愛人離開身邊已成事實,自己無能為力只能一心渴望出現奇蹟,此時心情又豈能瀟灑得起來呢?所以學友刻意將這種矛盾心情,結合新面貌的唱腔呈現,帶給了大家一首不同心境的〈人在雨中〉,這也是我在前面提過的,音樂劇的形式能夠帶給學友聲線更多元的樣貌,讓歌曲不限於原版的音色情緒,讓創意擁有更大的發揮空間。

〈三分拍〉 (2011年全新單曲,為「1/2世紀演唱會」特別打造)

在雨中等待已久的奇蹟,是否真的能夠出現?〈人在雨中〉唱到尾聲,女主角悄悄現身於舞台後方,學友站在舞台前方背對著她,隱隱約約瞄到了女主角的身影,心下暗自竊喜。這時背景傳來了俏皮的音樂聲,學友沿著音樂的節奏,神情像個做錯事怕被發現的小賊一樣,偷偷摸摸往舞台後方小碎步移動,一吋一吋悄悄接近女主角。只見女主角把頭一撇,刻意不理學友,學友又將自己的臉湊到她面前,她立即把頭轉到另一邊,完全不願意正視對方的眼神。

〈三分拍〉的前奏響起,俏皮氣氛編曲帶點歌德風,華爾滋的舞步在舞台中央蔓延,典雅而輕快。當時〈三分拍〉這支單曲剛問世,是在「1/2世紀演唱會」舉辦的前夕,不少歌迷都一致認為這首新歌的旋律和曲風,都讓人想起了〈一滴淚〉和〈人在雨中〉;如今看來,幾乎可以肯定〈三分拍〉這首單曲,是專程為演唱會音樂劇特別打造的新歌,曲目剛好又是放在〈一滴淚〉和〈人在雨中〉後面,讓這三首國語歌情緒一氣呵成,編織成一連串完整的心境轉折。

一改前首〈人在雨中〉的苦悶糾結口吻,學友唱〈三分拍〉時又重現了輕快流暢的明朗聲線,既跳躍又連綿的歌詞,咬字音準本身並不容易控制,但對五十歲的學友而言詮釋起來卻是游刃有餘,甚至比一些舊歌還要來得亮麗出色。學友對於〈三分拍〉這首歌演唱的細膩度掌握得非常好,這首新歌的現場演唱效果,也比我原先想像中還要令人驚艷太多!剛聽這首歌時總覺得歌詞有些流於瑣碎,轉折起伏的地方也有點詭異,儘管歌曲本身的呈現方式是華爾滋舞曲,但實在很難想像若是學友在演唱會上唱這首歌,那會是多麼詭譎的氣氛。

直到我聽見第一晚的學友唱〈三分拍〉,當下才發現什麼都對了,一切都不用再質疑,這首歌所有的設計全都緊緊扣著音樂劇,更是故事轉折收尾的重要關鍵,少了這首歌,這齣愛情音樂劇便失去了靈魂。至於為什麼要特別量身打造〈三分拍〉這首歌呢?我猜,是因為學友從自己過去的作品中,始終找不到一首適合這個轉折橋段的國語歌吧,哈哈。

愛情就好像這雙人舞一樣,兩者都要互相配合對方的腳步、拍子,只要其中一方出錯,便無法再順利跳下去。如何培養彼此之間的默契,甚至尋找適合的舞伴,都是一種難題,生命總是在不斷重複面對這些難題,無論那對象是不是愛情。

「123456,向左向右向後,迷戀妳的方向不醒來;看著妳的眼睛,看著幸福表情,每一步的愛情都精彩……」歌曲末段,在雙人舞步中,女主角終於決定與學友重修舊好。流露出呆滯放空的眼神,搭配著定格的肢體動作一邊晃著頭,頓時之間,她化身成為了沉浸在幸福氣氛中的洋娃娃,然而這一幕我卻看得有些驚悚感,究竟是眼前的浪漫氣氛讓她幸福得像個洋娃娃,還是當活生生的人完全變身成為洋娃娃後,才能夠得到永遠的幸福呢?

〈三分拍〉最後一幕,學友將女主角整個人舉起抱在懷中的動作,又讓我忍不住想起《雪狼湖》唱完〈簡簡單單就是愛〉時,胡狼也是這樣抱著陳松伶飾演的玉鳳。應該算是Happy Ending吧!充滿卡通風格的舞台,似乎不太適合一個悲傷結局的愛情故事,雖然說我實在很希望下一首曲目是〈和好不如初〉,哈哈。

〈如果愛〉 (收錄於2005年《如果愛》電影原聲大碟)

和學友光年演唱會如出一轍,音樂劇的最後一首歌,都使用了〈如果愛〉當作一段故事的結尾和感觸。有別於電影原聲帶中輕柔小品的細膩唱法,學友在音樂劇尾聲唱的〈如果愛〉,雄渾大氣充滿磁性,強大深厚的中低音金屬質感,傳達了情感非常濃烈的吸引力和穿透力。

每天晚上聽到〈如果愛〉,全身的雞皮疙瘩都會再度甦醒過來,學友唱這首歌的共鳴點令人非常舒服,並不完全是屬於放鬆靈魂的那一種,而是有一股強大力道將內心多年累積的死結一一解開,於每個失敗故事背後,賦予一個全新的存在意義。〈如果愛〉並不是帶領著自己逃避到音樂中,卻是藉由音樂的力量引導著自我,勇敢去面對生命裡所有起起伏伏的過程。音樂劇在〈如果愛〉之中劃下句點,在卡通氣氛包圍的一連串愛情童話之後,敘述了人生觀的深度,以及歲月沉澱下的體悟。

如果硬要挑剔〈如果愛〉的橋段有哪些小瑕疵的話,那大概就是背景大螢幕上一開始播放的影片,實在有些多餘和突兀吧,銀髮夫妻恩愛的畫面儘管動人,但總是和前面舒淇那段音樂電影脫節,反而有點像是喜餅廣告之類的畫面。我一直在想,唱〈如果愛〉的時候螢幕上可以保持空白,或是放一些簡單的意象圖案,都比放這些路人的影片還要完整吧,畢竟學友唱的音樂劇故事起承轉合已經很圓滿了,突然多出這些路人刻意來詮釋真愛,還真是有些畫蛇添足。

學友唱〈如果愛〉的時候,台下許多觀眾都能夠跟著輕輕合唱,我猜〈如果愛〉很有可能是張學友近幾年來,傳唱度最高最火紅的一首國語歌吧。它的音域不高,歌詞也十分平易近人,一般人要學會唱這首歌並不難,但真正能夠把它唱好唱出靈魂的,還是只有學友本人吧!越來越喜歡學友唱這類型的歌曲,沒有以往流行歌激昂起伏的灑狗血情緒,只有沉澱過後的清醒透徹,伴隨著充滿人性關懷的寬厚聲音表情,傳達著看似簡單,卻要人們用一生去投入才能體悟的道理。

「不是每段愛情都會有美好的結果,但一段關係如果缺少了愛與包容,就註定會失敗。」在唱完〈如果愛〉之後,大螢幕上顯示著這段字句,一如學友在第三場自我解嘲所說的,音樂劇想傳達的東西,主要是一些他自己對愛情的看法,其實有點膚淺。不過我覺得,這些人生道理都是其次,舞台的效果呈現才是重點啦!是學友的聲音質感,才讓簡單的劇情有了深度;是學友的舞台魅力,才讓五光十色的場景有了生命;是學友用人生的歷練,串起一首首原本看似不相干的曲目,讓它們分別懷有新的意義,帶領著歌迷一起製造新的記憶。

開場的愛情音樂劇告一段落,整齣音樂劇總共包含了十首曲目,如果以〈妳的名字我的姓氏〉後面那段婚後生活變調的電影片段來區分,剛好分成上半場五首粵語歌、下半場五首國語歌,這絕對是學友的特別設計。上半場是歡樂浪漫的戀愛時光,下半場則是失去感情後的心境掙扎,以及期盼挽回的轉折奇蹟,如果將這上下半場音樂劇共十首曲目的歌名,分別各挑出一個字,湊成起來剛好是:

「花貴吻傳名,情淚雨分愛。」

其實我也不太知道這代表什麼意思,只覺得這兩句文字還挺美的就是了,哈哈。

原本以為在音樂劇結束之後,學友會開口跟全場的觀眾們說幾句話,想不到〈如果愛〉一唱完他就消失在台上了,緊接著是三位樂手串場。站在中間的昰音樂總監杜自持老師,揹著非常酷的keyboard彈奏,相當有型;左邊的昰吉他手Dodong,看過「學友光年」的歌迷們對他應該不陌生;右邊的吉他手則是一位帥氣老外。三位樂手在舞台上輪流Solo飆起電子樂器,暴力的音色令人血脈噴張,先前音樂劇的浪漫優雅氣氛頓時消散,取而代之的昰搖滾樂極端而直截的瘋狂情緒宣洩。

完全沒有任何一絲讓你喘息的空間,當人們大多還沉浸在音樂劇的感動中難以自拔時,一種反骨的叛逆精神已經悄悄在血液深處甦醒,點燃搖滾曲風的張狂暴力戲碼。在每位樂手分別Solo過後,整個舞台被濃烈搖滾氣息包圍,觀眾們的激情也被電子旋律和鼓點節奏越炒越熱。

重節奏音樂突然間停頓,然後冒出一串如同心跳聲的歌曲前奏,那是一首熟悉到不能再熟悉的嗨歌。

〈天氣這麼熱〉 (收錄於2001年《熱》國語專輯)

「台灣的朋友你們好嗎?Are you ready!Are you ready!」這是學友向大家說的全場第一句話,當我還在尋找聲音是從舞台何處傳來,只見眼前一片膨脹爆炸的紅閃耀四射,高處的大螢幕平台上似乎有個身影,穿了一身鮮豔紅色,連頭上那頂高帽都是紅的,還一面發出閃亮的光芒。在學友喊了「Are you ready!」之後,全場觀眾十分一致回答著「Yes!」,隨即而來的是學友發出一長串的高頻率尖銳叫聲,觀眾們的情緒被引爆沸騰,這段尖叫還讓我小小耳鳴了一下。

〈天氣這麼熱〉可以說是藉著演唱會由黑翻紅的一首歌,遙想當年這首有點無厘頭的嗨歌問世,嚇壞了不少歌迷和一般民眾,讓人們懷疑張學友放著好好的抒情歌不唱,跑來玩這種大膽的實驗性曲風,到底是為了什麼?十年歲月過去,才發現這首歌今日聽來依然前衛而新奇,尤其在演唱會上經過重新編曲,以及學友越來越到位的演繹方式,讓這首歌成為了搖滾環節非常重要的衝擊性元素。

唱〈天氣這麼熱〉的時候,上方整個高架平台機關,都在不斷向前行進移動,往觀眾的方向步步逼近,此時的熱烈氣氛再度突破,一樓的觀眾們紛紛站了起來跟著音樂跳動身子,連二樓看台區的前半段觀眾也忍不住跟著站立。學友身穿閃亮紅裝,舉著麥克風架在高處活躍跳動,放肆唱唸著無厘頭的歌詞,彷彿天神降臨卻一心只想耍弄屬於人間的無賴,歌曲最後一段「天氣這麼熱我哪裡通通不想去,只想躲在家看著我的電視吹冷氣」的「吹冷氣」三個字,學友用超有力度的假音飆上去,現場聽了真是非常過癮!

從嘗試玩弄新的音樂風格,到享受投入新的表演模式,〈天氣這麼熱〉這首歌就像是學友音樂之旅的一個重要里程碑,即便在新歌問世的當下充滿爭議性,但日後在舞台上卻能用一種發光發熱的姿態來娛樂所有人。

〈吻別〉 (搖滾版,收錄於2000年《Jacky 15》出道十五年紀念精選輯)

當搖滾版〈吻別〉的前奏響起時,小巨蛋的觀眾們如果不是張學友死忠歌迷,可能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,直到學友劈頭唱出一句痞痞的「前塵往事成雲煙,消散在彼此眼前」時,我才看到座位附近的師奶忍不住拍手,臉上寫滿了「I服了U」的表情,似乎說著「張學友,〈吻別〉這首經典老歌你也敢拿來玩搖滾,我真是敗給你了!」

雖然是搖滾版,但全場還是一起大合唱,其實這個版本的〈吻別〉學友多年以前也有在音樂之旅演唱會唱過,甚至在2001~2002的台灣總統府前跨年晚會上,學友還用這首歌當作壓軸,讓全台灣民眾有機會認識這首不一樣的〈吻別〉。不過對小巨蛋的大部分觀眾而言,搖滾版的〈吻別〉還是非常有新鮮感,和我一起看第二場的大學同學就曾經跟我說過,她多年以來一直都不喜歡聽原版的〈吻別〉,大概覺得這首歌實在太通俗,不過搖滾版編曲的〈吻別〉又讓她能夠重新接受這首歌了。

我的學友迷生涯一直有一個遺憾,那就是沒能跟到《吻別》這張專輯紅透半邊天的時代,雖然當時我已經就讀國小一年級,但對於流行歌曲的感覺是模糊的,只知道小虎隊之類的吧。家中的第一片張學友專輯就是《吻別》,卻不是我買的,這實在是相當遺憾呀,還記得小時候跟著CD音響學會唱的第一首歌是〈Linda〉,就覺得這一切真是有趣。幸好,在小學三年級的時候我終於跟到了《忘記你我做不到》,這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。

學友這次唱搖滾版〈吻別〉,唱到第二遍「我的世界開始下雪」和「冷得連隱藏的遺憾」時,有刻意改了幾個音,不過因為現場的音效實在太爆炸,所以我聽得不是很清楚,但總之改得還蠻有感覺就是了。

〈Let me go〉 (收錄於2001年《熱》國語專輯)

其實這次還蠻意外,能夠聽到這一首久違的國語歌,上一次唱好像已經是「音樂之旅」台北站了吧。一直以來都不認為〈Let me go〉算是一首好歌,大概是它的曲調比較平,中文歌詞韻腳也不容易發揮共鳴吧,這首歌的西洋味十分重,也許整首歌都填上英文歌詞來演唱,呈現的效果會更加出色。

學友這次唱〈Let me go〉的時候,刻意使用了嘶啞的嗓音來演繹,增加整首歌的情緒張力,讓它變得有稜有角肌理刻劃豐富;最精彩的就是轉音的部分,多一分則顯得瑣碎,少一分則感染力不足,其實學友每一場唱的〈Let me go〉許多小地方都不太一樣,讓我每晚聽這首歌時擁有不少樂趣。

值得一提的,就是唱〈Let me go〉時,舞台上原本是直立的大螢幕,緩緩傾斜成四十五度,學友就站在大螢幕中間的方形格子中演唱,這一幕實在相當華麗且壯觀,將舞台皇者風範完全襯托出來。

話說香港場次的曲目,〈Let me go〉這一段原本是〈當愛變成習慣〉,我想大概是來到台灣站的關係,所以將粵語歌換成國語歌吧,對我來說這是有些遺憾的事,因為我非常喜歡〈當愛變成習慣〉這首歌,尤其要扣緊「搖滾」這一個主題,〈當愛變成習慣〉的舞台效果絕對比〈Let me go〉來得更加有張力。只能說非常可惜囉,其實真的沒有必要為了台灣歌迷刻意挑國語歌來唱啦,音樂概念的完整度應該還是要大於語言本身的限制吧?

更何況〈當愛變成習慣〉的歌曲情境根本就和下一首〈我應該〉一氣呵成呀!

〈我應該〉 (收錄於1999年《有個人》粵語專輯)

〈Let me go〉唱到了尾聲,學友從大螢幕中央的舞台格子機關降落地面,燈光由先前膨脹飽滿的鮮紅,漸漸轉暗變黑,再悄悄泛起綠色的光輝,此時全場觀眾的情緒也隨著燈光變幻逐漸冷卻下來,在一片安靜中迎接〈我應該〉的哀傷前奏。

我非常喜歡這種安靜,更喜歡學友打破安靜的第一句歌聲。

私心認為這一次巡迴演唱會的〈我應該〉,是學友超水準的演出,五十歲的聲線詮釋起這種悲傷的粵語歌曲,感觸格外深刻,每一分嗓音都如此細膩動人;情緒不流於九零年代模式的強烈悲情,卻多了成熟而精準的沉澱心境,哀傷淒美藉由咬字口吻緩緩醞釀發酵,爆發的層次也豐富許多,不只是哭腔的傾訴。

「應該早已沒期待,應該心死為何仍未放開,應該不要回來任妳傷害……」我特別喜愛〈我應該〉的歌詞題材,或許說,我對於這種自暴自棄的情歌,格外有深刻的共鳴吧。帶有一些自我省思的意味,卻無時無刻透露著無可奈何的哀怨,只因為什麼都無法再繼續進行了,只好將一切都假設成「應該」的推測口吻,好來平復自己不平衡的心理狀態。相較於一貫探討情情愛愛的歌詞寫作方式,我更喜歡〈我應該〉的內斂和自溺情境,表面上說著保護自己不想再度受到傷害,實際上整首歌的過程都是在自我傷害,只因為藉由這些痛楚,才能夠回味那些曾經付出曾經深愛過的感覺,我真是愛死了這調調。

唱〈我應該〉時就只有學友和一支麥架,以及近乎全黑的舞台背景,除了綠色的雷射光掃遍全場,沒有太多舞台效果,我卻最喜歡這種單純的效果,因為學友的動人嗓音總會讓人自動忽略舞台背景。藉著〈我應該〉的歌詞和旋律,我想起了許多故事,每一天晚上的故事都不太相同,直到第三場我的眼角終於滴下了淚水,還不小心被同行的朋友發現,只能說這次的〈我應該〉實在是太強大了。

整首歌唱完後,結尾的音樂卻仍然延續,配合著綠色雷射燈光一一掃過觀眾席,連第一天我坐在三樓看台區的時候,眼睛都還會被雷射光刺到;直到第二天我坐在紅一B區時,才驚覺原來雷射光在舞台正對面看台區,用綠色光線拼成了一幅圖案,那就是歌詞最後一句「戀什麼愛,妳高山,我深海」的內容,用雷射光分別畫了高山和深海的意象圖,大大打在看台區的每位觀眾身上。不知道是不是我自己多心了,也許這是個美麗的誤會吧,總之我覺得那形狀真的很像山和海。

如果說這次的演唱會要選一首「神品」之作的話,我絕對會選〈我應該〉,這是前所未見的超水準版本,滄桑恰到好處,哀傷也恰到好處,現場感染力百分百,技巧一氣呵成不見炫耀,情感細膩不失大氣。一直覺得學友「歌神」之所以「神」的地方,不在於把歌曲唱到完美,而是唱出歌曲的「神髓」,這回演唱會在〈我應該〉這首歌,又讓我五體投地膜拜了一次。

〈月巴女且〉 (收錄於2010年《Private Corner》粵語專輯)

原本以為唱完〈我應該〉之後,學友就會留在原地跟台灣觀眾開始哈啦幾句,沒想到不但沒有,他還用音樂尾奏和雷射燈光效果拖了一些時間,想也知道學友一定是趁著這段時間去後台搞一些有的沒的,然後再出場秀一下新花樣。果然,當我在黑暗中隱隱約約看到,那尊超高大的氣球公仔從舞台後方冒出來,我就知道學友這回到底想要搞些什麼東西讓大家看了。

大螢幕上播放著肥姐沈殿霞的照片,〈月巴女且〉的俏皮前奏響起,學友換穿了一身白色禮服,頭上戴的高帽亦從紅色變成白色,看似風度翩翩純淨穩重的紳士,卻和扮成肥姐公仔的鮮豔色彩舞者們打成一片,在舞台上跳起歡樂而喜感十足的舞步,呼應著卡通風格洋溢的演唱會主題。同樣是緬懷故友前輩的橋段,「學友光年」的〈給朋友〉哀傷沉重,這回「1/2世紀」的〈月巴女且〉卻是幽默輕快,正如同沈殿霞生前帶給觀眾們歡笑的螢幕形象,學友重現了最逗趣的熱鬧氣氛,藉由這種舞台呈現效果,來懷念這位香港永遠的開心果。

〈月巴女且〉這首歌的演唱難度非常高,拍子唱得太穩重顯得死板,唱得太隨興又怕過於凌亂,整首歌的key也很難掌握,只有學友這種擁有超多聲音表情,以及超豐富舞台經驗的歌手,才有辦法駕馭這首不平凡的歌曲。在俏皮的節奏帶領下,學友除了唱歌之外還跟舞群一起配合動作演出,我特別喜歡在一段間奏中,所有舞群站成一直列,學友站在最前面高舉手指,跟著節奏左右晃動身體,這個動作真是蠢得相當可愛。

整首歌到了最後一句才是最精彩的高潮,「妳望到明月搖動嗎……ah ah ah」尾音不斷延伸飆上去,假音打檔切換再切換,最後化為尖銳的顫動抖音,如同〈餓狼傳說〉最後嘶吼的唱法,最後一下,更使用把全場觀眾都嚇傻了眼的「一字馬」劈腿當作結尾,這一段實在是驚天地泣鬼神,光聽學友飆唱這種瘋狂的假音就已經夠爽了,竟然還拿五十歲的筋骨來從事劈腿的演出,只能說他熱愛表演的精神實在是一種毒品,不但讓他自己超越了舞台極限,也讓歌迷們都發瘋了。

搞了半天,「劈腿」這件事竟然成了演唱會每個晚上的開場白主題,學友在唱完〈月巴女且〉後終於和觀眾們閒話家常了起來,扣掉唱〈天氣這麼熱〉前的「Are you ready!」,學友從開場整整唱完十五首歌之後,才正式開始和觀眾們講話聊天,這應該是破演唱會紀錄的一件事。聊天的內容不外乎是介紹音樂劇的概念,以及介紹搖滾曲目對他的意義,比較有趣的就是講到音樂劇的選曲,學友說「沒有應不應該唱這些歌,只有適不適合唱這些歌」,這真是令人相當佩服的演唱會音樂主題概念。

接下來學友介紹自己最近嘗試的爵士曲風,巧妙帶出了演唱會「Private Corner」這一章節。如果說開場音樂劇帶給觀眾們視覺和聽覺的震撼雙重享受,搖滾橋段讓觀眾們融入演唱會的熱烈互動氣氛,那麼「Private Corner」就是讓大家百分之百完全專注投入,體驗張學友歌聲動人魅力之處的頂級享受。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    創作者介紹
    創作者 littlecheung 的頭像
    littlecheung

    littlecheung的部落格

    littlecheung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3) 人氣(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