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準備開啟「Private Corner」之前,學友說這次特別設計要和觀眾們接近一些,於是走到和一樓觀眾席近乎在同一個平面的鋼琴旁,緩緩慵懶坐下,並且說了一個冷笑話:「看台區上面的觀眾雖然還是離我很遠,但沒關係,我們有準備大螢幕,你們在上面看到的喉結一定比較大。」實在有冷到,而且每個晚上都講一樣的笑話,到了第四天我突然覺得好笑,因為這麼難笑的白爛笑話學友居然可以連講四天,我一想到就忍不住笑了,呵呵。
〈迷你〉 (收錄於2010年《Private Corner》粵語專輯)
非常有氣質的爵士鋼琴前奏響起,學友十分即興的演唱,除了揮灑自如之外,實在很難用確切的字彙去形容這種聲線。演繹口吻語氣轉折細膩,說他是精心雕琢,卻又好似一氣呵成全無功夫;高低音收放自如,飽和而明亮的音色,說他五十歲的聲音沒有年輕時來得乾淨漂亮,但聽起來又好像是,他可以自由決定哪首歌要使用哪種音色來進行詮釋與呈現。聽了張學友的歌十五年了,總覺得自己對於他的聲音表情和演出狀態,應該算是有一定程度的了解,然而進入了爵士曲風的世界,我卻又好像對眼前這位張學友一無所知了。
猜不透你呀,學友哥。
尤其是在第一天唱完〈迷你〉之後,學友緩緩說道:「我覺得今天這首歌,唱得不怎麼樣……」我好像是第一次聽到,學友在唱完一首歌之後如此吐槽自己的演出,而且還是用「不怎麼樣」這麼強烈批判的字眼,既沒忘詞也沒唱錯任何一句,當下我實在不知道他不滿意的點在哪,只能說非常耐人尋味。直到第二天的演出,我才知道學友昨晚吐槽自己所謂「唱得不怎麼樣」是怎麼一回事,原來他是指一種爵士曲風的投入感,簡單來說就是一種Fu吧,第一天的演唱雖然也是十分動聽,但對學友自己來說,可能還缺乏了那股專注投入的感覺吧,讓靈魂的每一吋每一秒都融進爵士氛圍中。老實說,歌手到了學友這個級數,對自己當天演出的嚴苛標準,大概也只有他們自己心底才會知道吧,聲音狀況和體力是一回事,演出時的融入感和專注程度又完全是另一回事了。
第二天的〈迷你〉唱得就有Fu很多了,情緒的張力起伏變大,不時添加些花俏的唱腔口吻,像是把「偏偏當妳於不遠處」這句唱得很用力很急促,或是在某些句子尾音加上一些縈繞轉折延伸。學友說,唱爵士曲風的歌,每一次唱都不一樣,好玩的地方往往也在這邊,即興的空間非常大,聽他唱爵士樂同時亦是欣賞他玩耍自己聲音的過程。
〈情網〉 (原版收錄於1993年《吻別》國語專輯)
唱完〈迷你〉之後,學友十分謙虛表示自己剛嘗試唱爵士樂不久,希望大家可以多多包涵,如果對於這些爵士新歌感到陌生隔閡,那麼他就用一首大家熟悉的歌改編成爵士版,希望大家可以慢慢接受爵士的音樂元素。
「請你,再為我點上一盞燭光……」一開口,全場觀眾不禁騷動了一陣子,學友先是用慵懶唱腔唱出經典的首段歌詞,再緩緩帶出愉悅的輕快節奏,爵士小品的〈情網〉散發迷人濃烈情調。印象最深刻的,就是學友在演唱上做的一些小改編,「情願就這樣守在妳身旁,情願就這樣一輩子不忘」這兩句歌詞中的「守」和「一」兩個字,學友刻意將它們唱高幾個音,語氣顯得既俏皮又浪漫,非常有創意巧思。
在間奏的時候,學友隨著音樂圍著鋼琴舞動身軀,並緩緩將外套和帽子脫去,一邊脫衣服還一邊扭動全身,實在相當可愛。整首歌詞最後一句「問妳是否會捨得我心傷」,學友不但將「我心傷」飆成高音,還讓尾音不斷拖長不斷延伸,實在讓人聽了感到十分過癮!
在香港的場次,用舊歌改編為爵士版的歌曲是〈離開以後〉,很可惜在台灣沒有唱這首,不過〈情網〉改編的效果似乎出乎意料的好,看來經典國語歌和觀眾之間的共鳴還是挺強的。
〈情人的眼淚〉 (Live版收錄於2010《Private Corner 迷你音樂會》演唱會專輯)
「Private Corner」一路從爵士新歌、舊歌改編爵士版,終於唱到了老歌。〈情人的眼淚〉學友唱得成熟穩練,細膩深邃,這種簡單的老歌雖然對他來說只是小菜一碟,但他聲線中那恰如其分的火候,卻能夠將這首歌的厚度與質感完美烘托。
歌曲間奏處,學友親自吹送的口哨聲,非常有韻味,他已經做到連吹口哨都能有滄桑的感覺,簡直是如怨、如慕、如泣、如訴,口哨聲的抖音彷彿有溫度,與他唱歌的原理互通,喚醒人們內心沉澱多年埋藏最深的感觸。
第一天聽完學友唱〈情人的眼淚〉時,我忍不住一邊鼓掌一邊向座位旁同行的學弟,偷偷說了一句「我們是來開心的啊……能不能換一個呀?」(這是電影台詞梗,在港片《家有囍事》中,吳君如離家出走到酒店當KTV伴唱女郎,在客人面前唱了這首〈情人的眼淚〉邊唱邊哭,讓客人難過到忍不住想換一位伴唱女郎。)
〈我真的受傷了〉 (收錄於2001年《熱》國語專輯)
靜悄悄的氛圍,最適合來一首編曲和旋律都簡單的小品,不同於原版的吉他伴奏,這次的〈我真的受傷了〉使用了鋼琴來陪襯,我一直覺得越是簡單的樂器,越能夠呈現學友歌聲中的豐富層次和穿透力,這種演出模式也讓人更能夠完整享受他直截或含蓄的情感傳達。
第一天唱完〈我真的受傷了〉之後,學友自爆說剛剛唱低了Key,因為是首場演出的關係,和樂手的默契搭配還需要重新培養。他又補充說剛剛唱低Key的〈我真的受傷了〉只是用了比較Man的方式來唱(所以學友哥你間接承認這首歌唱原Key比較娘嗎?哈哈哈),同時也是送給首場觀眾「獨一無二」的版本。
第二天唱這首歌,果然成功唱回原Key了,一直以來都覺得〈我真的受傷了〉有一種魔力,明明就是這麼簡單的詞曲,卻總是喚醒了記憶中的好多畫面,開心的、傷心的,在沉澱之後都幻化成為複雜的滋味,卻以一種純粹的情緒來緬懷那些曾經存在過的故事。學友的聲音在這首歌當中,時而冷淡時而溫暖,令人想要放聲大哭之餘,又燃起心底深處的一絲絲堅強,〈我真的受傷了〉實在是一首充滿魔力的小品。
〈Life is like a dream〉 (收錄於2004年《Life is like a dream》粵語專輯)
人生走過二分之一世紀,學友用大螢幕播放的自傳卡通,來介紹自己身上從小到大發生的故事,在卡通播放前還不忘俏皮跟觀眾說,待會兒螢幕上的那個小孩,會比他本人稍微可愛一點點。還記得第二場的觀眾,在學友說完這番話之後,齊聲向學友喊「你比較可愛!」,結果卻被學友故作鎮定回了一句「盲目!」,這真是超好笑的一段偶發事件。(相信他本人當時心下一定是偷偷暗爽,哈哈)
大螢幕在〈Life is like a dream〉的音樂歌聲中播放,卡通內容全是發生在學友身上的真實故事,小時候玩刀弄出臉上疤痕、參加歌唱比賽獲得冠軍當上歌手、事業低潮期借酒澆愁、覺悟振作後終於翻紅成為一代歌神……卡通畫風帶些港式的詭譎筆觸,但背後的情節大都是死忠歌迷們所熟悉的故事,藉由這些畫面也讓非學友歌迷的觀眾,可以更加認識歌神張學友的過去,體會他從一位平凡年輕人漸漸走向華語樂壇至高地位的心路歷程。
我好喜歡學友唱〈Life is like a dream〉,唱到「太多閃爍煙花,閃了一下,電幻泡影花非花」這幾句時的音色,既飽滿又明亮,儘管只要掌握到共鳴點就能夠輕輕唱出這高音,他還是使用相當大的音量用力演唱去呈現,聽來誠懇真摯動人,充滿著歲月洗鍊過後仍然閃耀的生命力。
第一次聽到學友現場演唱〈Life is like a dream〉,歌曲處處都遍佈著驚喜,總是覺得他的巡迴演唱會永遠都不缺新歌唱,因為專輯裡總是有太多好歌從來沒在演唱會上唱過,每當他唱出這些歌,對我來說都會產生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:「喔!原來這首歌的Live是這樣呈現的!」。不過我也發現「Life is like a dream」這句英文歌詞,學友在唱的時候其實並不好發音,因為這句歌詞搭配的旋律是跳躍的音符構成,英文歌詞的音節也偏多,所以在唱現場的時候難免會唱得模糊一些,但這對表演本身無傷大雅就是了。(純粹是我耳朵尖個性又龜毛)
大螢幕影片在學友漸漸變老的畫面中來到尾聲,〈Life is like a dream〉也唱到了最後一段副歌,有趣的是學友每晚唱到這段,臉都會轉到背後去凝視影片中變老的自己,一面望著那個未來的自己一面唱著歌,彷彿穿梭螢幕距離空間,看透了隱密的時光隧道。我非常欣賞學友坦然面對自我年華老去的態度,他從來不去多加掩飾臉孔上的皺紋,也不逃避關於年齡數字的疑問,甚至他還可以坦蕩蕩用「1/2世紀」當作巡迴演唱會的主題名稱,我覺得許多死忠歌迷不只是愛聽張學友唱歌,更愛他的「真」吧!
〈Life is like a dream〉最後一段從「誰曾獻出真眼淚,何曾留夢裡」這句開始,就不是學友唱的Live了,而是刻意安排播放CD版的歌聲,此時學友已經偷偷溜進舞台後方,準備下一段的表演。而停留在大螢幕上,老年的學友偷偷打起了盹,正當準備沉沉入睡時,突然被一陣尖銳狗叫聲驚醒,於是節目又正式進入到了下一個環節。
老實說,我真的不是很喜歡這段2D的過場Flash動畫,第一晚看到的時候覺得還算新鮮好玩,連看四天下來我只覺得,這段動畫真的有些粗糙,跟整體演唱會的視覺質感有相當大的落差,或許為了營造帶點復古風的氣氛,才會選用這種手法來表達,但我認為質感應該可以做得更細膩吧?而且動畫時間拖的真是有點長,大概後台要準備特別久吧,沒關係,等待是為了迎接更驚喜的演出。
〈Double Trouble〉 (收錄於2010年《Private Corner》粵語專輯)
動畫中的角色開槍殺了人,一樁血案爆發當下,「啊!」一聲尖叫隨之傳出,舞台燈光馬上亮起,學友穿了一身黑色西裝站在中間,將兩腳膝蓋彎成內八,配合著尖叫聲音效,做出一個親眼目睹殺人案飽受驚嚇的表情,這一幕實在是非常有意思,那姿態神情實在是娘得有趣,哈哈。
〈Double Trouble〉的前奏響起,與情境銜接十分漂亮,舞台上的大螢幕轉換成一個實體建築場景,類似於百老匯舞台劇的規格,男女舞者們紛紛穿梭於其間,乍看之下儼然又是另一齣《雪狼湖》的大手筆製作。復古的場景氛圍和服裝物件,不禁讓人想到電影《萬惡城市》,事實上〈Double Trouble〉的MV畫面向《萬惡城市》致敬的意味原本就不少,只不過演唱會上的這個歌舞橋段劇情,與歌詞內容則是更加緊扣更加貼近了。(〈Double Trouble〉的MV雖然精緻,但劇情跟歌詞可以說是完全沒有什麼關聯,有些可惜;演唱會的歌舞劇卻忠實呈現了歌詞所寫作的情節,剛好彌補了MV的缺憾,這真是令人振奮!)
學友在〈Double Trouble〉歌舞劇的演出,又再度發揮了他集演技、歌藝、肢體語言於一身的優勢,我覺得甚至比開場音樂劇的表演更加俐落精湛,大概對我來說,黑色幽默題材比愛情戲碼更有吸引力吧!我超喜歡學友在唱「兇手早已不見影,重回路上強裝冷靜,想歸家去洗血跡,搖搖撞撞腳下無力」這段歌詞時的臉部表情,詭譎帶有神秘感,無辜卻藏著些許幸災樂禍,悠哉邊唱邊訴說故事慘案的神經質演出,那演技真是一絕!與CD版本小小不同的,就是學友這次唱「Big big trouble, double trouble」這句英文歌詞時,「Big big trouble」和「double trouble」是連在一起唱的,中間沒有停頓那一小下,這種緊湊呈現效果亦相當出色。
舞台場景人物的層次非常豐富,最前方有學友邊唱邊演的敘事獨白,後方有舞群忙碌變換隊形和搬演劇情,與學友的肢體動作相互呼應;舞台最後方的高樓建築物佈景上,又有風塵女郎身軀緊貼陽台欄杆搔首弄姿,更別提那位趴趴走的曝露狂仁兄,掀開大風衣四處嚇人,連學友都無法倖免,頻頻隨著音樂間奏發出「嗯嗯嗯」的呻吟聲(這設計真的很妙,原版歌曲中本來就有這段呻吟聲,想不到在歌舞劇橋段會有這樣的情節詮釋,哈哈)。由於這段的呈現實在太精彩豐富,我看了四場還是沒有辦法將每一個人物角色和物件設計仔細瀏覽,只能憑自己印象比較深刻的片段來回想,只能說學友真的太用心在製作音樂劇了,雖然只是一首歌的表演長度,他還是將它營造出最佳的感官享受,來娛樂每一位觀眾,不只是光憑他個人的舞台魅力,而是所有的細節都一絲不苟精彩呈現。
歌舞劇來到最後高潮,直升機的出場讓人驚嘆,學友緩緩戴上墨鏡之後,觀眾們才發現劇情大逆轉,殺人兇手女子和學友竟然是同夥,兩人提著皮箱一起登上直升機(不知皮箱裡是裝鈔票還是毒品?),這也就呼應了為何學友在唱歌訴說案發過程時,眼神總是閃爍不定且時時露出詭異的表情,原來這早就是一個佈好的局,不禁讓人讚嘆學友的演技,深藏不露卻隱隱保留玄機,舉手投足擠眉弄眼之間,處處都是衡量過的精準到位。〈Double Trouble〉的歌曲演唱難度對學友來說是小菜一碟,但同時能將拍子唱準又要演得出色,就必須下許多功夫了,無論是臉部表情還是肢體語言,學友都能完整兼顧,我相信沒有《雪狼湖》百場演出累積的經驗,那絕對是做不到的。我覺得學友可貴的地方在於,他並不是舞台劇表演本科出身的藝人,卻能以流行歌手的身分來從事演出,用音樂劇造成一定的影響力,這要不是才華天份實在太高,就是下了非常可怕的龐大努力吧!
直升機起飛橫越舞台,學友在機上向觀眾們揮手一邊即興繼續哼著「「Big big trouble, double trouble」,直升機飛向舞台右側方之後緩緩消失,留在舞台佈景上的舞者們持續跳著整齊舞蹈,為這段歌舞劇劃下美好的句點,同時這也是演唱會的第一部分結束。
對於這段表演,如果硬要挑些可以再改進的地方,那就是為什麼唱〈Double Trouble〉時兩旁螢幕上會突然沒了字幕呢?畢竟是粵語歌曲,沒有歌詞字幕的話,如果觀眾不是學友歌迷,那一時之間真的很有可能會不知道發生了什麼事,更何況歌詞是緊緊扣著劇情發展,台灣觀眾沒看到歌詞內容,應該不太容易進入舞台上的情境吧。不過,也許站在學友的角度來思考,會覺得附上歌詞的話,觀眾可能會分心,無法好好專注在表演本身吧?但之前開場的音樂劇,就算是國語歌還是一樣會附上歌詞不是嗎?不知道是不是台灣場次才有這情形,看了四場的〈Double Trouble〉都沒有歌詞字幕,實在為非歌迷的觀眾們感到有些可惜呀。
再來就是,純粹單獨欣賞〈Double Trouble〉這段歌舞劇表演,那是絕對完美的呈現;但如果用一場演唱會的整體感角度來觀看,其實這個環節多多少少就來得有些突兀。因為它既不像開場音樂劇一連串下來由好幾首歌組成貫穿概念,而僅僅只有一首曲目〈Double Trouble〉,雖然有2D動畫鋪陳劇情在先,但放在演唱會第一部分的最後一首歌,還是讓人一時之間有種措手不及的感覺。簡單來說,就是這段表演,跟前面的「Private Corner」主題和整場演唱會的氣氛,並沒有太大的相關性吧(頂多說〈Double Trouble〉也是爵士曲風),比較有一種「為表演而表演」的感覺,我個人是把它解讀為:學友純粹想要做一段這種百老匯風格的歌舞劇,就算只是一小段、一首曲目也好,他就是想要呈現給大家這種表演,儘管近幾年暫時還生不出類似《雪狼湖》這種規模的製作,但總是想要在自己個人演唱會上露一下這手,就當作給自己五十歲的演出生涯一個紀念吧!
〈Double Trouble〉唱到尾聲,舞台燈光熄滅,同時也象徵著演唱會第一部分的結束,但此時卻是這回「1/2世紀演唱會」最尷尬的一個時間點。
『安可曲』
熟悉學友近十年大型演唱會的歌迷們都知道,接下來是安可曲的時間,不同於一般歌手的演唱會安可曲是喊一首賺一首的模式,學友總是特別把「安可曲」自行編排準備妥當,讓「安可曲」成為獨立的篇章,在演唱會的後半段一口氣唱完,再視氣氛情境隨機增加一些歌曲,如此一來不但與樂手的配合默契佳,可以讓歌曲有最優良的呈現效果,更能夠讓觀眾越聽越過癮,畢竟張學友的經典曲目實在太多,一首接一首之下只會更加精彩。
不過,所謂的「安可曲」有一個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,那就是要給予觀眾大聲呼喊「Encore!」的機會。一方面群眾們在共同空間中集體大聲喊叫,可以醞釀爆發更熱烈的演唱會氣氛,另一方面人們一齊大聲喊「Encore!」的行為過程,更是一種當下享受演唱會的方式,讓自己的聲音成為演唱會的一部分,買票進場不只是欣賞了歌手的表演,更讓自己參與了這場表演。
然而這次「1/2世紀演唱會」的安可設計,真的有一些問題,首先就是許多觀眾不明白,當〈Double Trouble〉燈暗結束時,就是開始大聲喊「Encore!」的時機,尤其是首場的觀眾,大概看完精彩的〈Double Trouble〉以為還有後續發展,不知道第一部分居然就這樣結束了。首場結束當晚,我回家上網看了看討論,有熱心的網友提醒大家:「唱完〈Double Trouble〉之後就可以喊「Encore」囉!」
結果第二天歌迷們喊了「Encore」卻更加奇怪了!因為喊完安可之後,出現在台上的並不是拿著麥克風準備繼續高歌的學友,而竟然是樂隊介紹的橋段,天呀,看到當下都傻眼了。我到現在還是搞不懂,為什麼順序會是這樣設計的?一般來說,歌迷們在喊「Encore」之後所期盼迎接的,應該是歌手本尊現身,然後整場的氣氛在那一瞬間登時再度沸騰,如此一來「Encore」所得到的那股爽感便非常巨大了,群眾就能夠用更高昂的情緒來享受安可曲的每分每秒。像「學友光年」這點就營造得非常棒,在全場大喊安可之後,學友唱著〈今晚要盡情〉現身;「1999友個人演唱會」更是一絕,鼓聲不斷敲打吊觀眾胃口,直至全場氣氛最高潮時,緊湊節奏一下學友馬上蹦出〈頭髮亂了〉。
「1/2世紀演唱會」在觀眾們賣力喊完安可之後,舞台上出現的卻是樂隊介紹,場面不由得有些乾冷,相信大家都會希望「Encore」的情境是馬上迎接學友吧,當安可聲一停、舞台燈光一亮,那就是經典的任何一首曲目前奏出現的時分。樂隊介紹也不是不行,而是出現的時間點很怪,要嘛就是像「學友光年」一樣,由學友親自在〈非常夏日〉的間奏中分別一一介紹,不然就是在某一首安可曲結束時安排介紹,哪有人在觀眾喊完「Encore」之後才緩緩跳出樂隊介紹的畫面呢?
如果要說這次「1/2世紀演唱會」在流程編排上有什麼缺陷的話,我想,從第一部分結束到安可曲橋段之間的銜接鋪陳,是稍微比較遺憾的瑕疵,雖然說對於表演本身無傷大雅,但就整體演唱會場子氣氛來說,總是少了一股屬於歌迷「Encore!」獨有的激情,畢竟喊安可不只是一種為了迎接安可曲目的儀式,更是一種對於歌手當天演出給予肯定的鼓勵支持舉動。
在稍顯突兀的樂手介紹結束,燈光再度暗去(硬在安可中間插入樂手介紹,燈光暗了又亮亮了又暗,真的有些多餘……),接下來才是真正的安可曲出場!
〈李香蘭〉 (收錄於1990年《夢中的妳》粵語專輯)
唯美的情境在一片黑暗中再度誕生,學友身穿閃亮亮的服裝,戴著一頂同樣鑲滿水鑽的高帽,緩緩從舞台中央升起。當前奏響起人們熟悉的〈李香蘭〉旋律,觀眾席間馬上又掀起一陣熱烈的歡呼掌聲,這首金曲即使是粵語版本,在台灣的知名度和經典程度也依然非常高!
學友開口唱出第一句「惱春風,我心因何惱春風」時,我彷彿全身上下的每一個細胞都被震懾住了,〈李香蘭〉是如此淒美哀傷的經典,亦是學友歌唱技術的極致展現,然而此刻學友唱起這首歌卻是渾然天成,與歌曲完完全全融為一體,已經分不清到底是學友正在演唱〈李香蘭〉,還是〈李香蘭〉用一種與天空同樣高度的視角,藉著學友的嗓音悄悄穿透每個人的內心深處,挑動那最唯美也最深邃的共鳴。當歌手與歌曲完美合體,相互詮釋著彼此,這已經不只是用「動人」能夠來形容的情境,這一次,我無法留意學友在唱〈李香蘭〉時使用了哪些技巧,或是分心用任何的客觀角度來解析他的唱腔,只因為在我耳朵裡聽來,此時的學友唱歌已經沒有任何一絲技術,只有滿溢的人性感情,以各種繽紛姿態起舞,或內斂、或奔放、或矛盾掙扎,最終每一種感情,都找到屬於各自的身影各自降落,卻永遠無法平息心靈深處那股感傷的悸動。
這一次的〈李香蘭〉是原汁原味的編曲版本,相較於「學友光年」台北首場頭幾句用清唱方式開啟、「音樂之旅」台北站唱了國語版的〈秋意濃〉(再說音樂之旅的〈李香蘭〉編曲也有一些小小不同),或許可以這麼說,十分難得原版的〈李香蘭〉可以再次跟台灣觀眾的耳朵見面!甚至連原版歌曲間奏和尾聲的「嗚嗚」合聲,這回學友也是親自哼唱,現場聽了真是感動萬分。
整體來說學友這次唱〈李香蘭〉的唱腔,跟「音樂之旅」的神品版本類似,音色十分明亮,聲線紋理層次感豐富,多重立體的穿透力非常震撼,雖然少了「音樂之旅」香港尾場嗓音沙沙的天然質感,但也多了五十年歲月歷練過後的坦然自得。還記得三十出頭的學友唱〈李香蘭〉時,音色沒有現在亮,唱腔是跟CD版本一樣沉鬱朦朧,夢幻而連綿不絕;五十歲了,學友唱〈李香蘭〉的情感更加濃烈,然而知覺卻更加清醒,彷彿年少時是在模模糊糊之間摸索一個淒美夢境,到了中年之時才驚覺自己當下正是活在夢境之中,而逐漸成為不朽傳說,於是情感清晰透徹了,隨著聲線與共鳴點的變化,找尋一個,屬於自我歌唱生命延續二分之一世紀的形象,這個過程實在太動人。
〈每天愛你多一些〉 (收錄於1991年《情不禁》粵語專輯)
同樣也是前奏幾個音一出來,就讓全場觀眾陷入瘋狂的超級經典,〈每天愛你多一些〉在學友的情歌中,永遠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,這首歌讓八零年代末在歌壇遇上低潮的學友,完全重新翻紅,歌唱事業從此一路扶搖直上再也沒有停滯過。在人生走過二分之一世紀的演唱會上,學友能夠在深愛他的人們面前演唱這首歌,實在是一件太窩心的事!
全場跟著大合唱,這首粵語歌實在是太經典,甚至連我座位周圍許多不是學友歌迷的民眾,也能夠跟著一起合唱粵語歌詞,這一刻真的感到好溫馨。
這一次〈每天愛你多一些〉的編曲版本十分輕快愉悅,但也保留了原版的許多重要特色,整體來說像是《Jacky 15》的行雲流水輕快版,再加上原版的甜蜜深情背景。大概這首歌學友已經唱到非常頻繁非常熟了,在舞台上演唱〈每天愛你多一些〉時,聽得出來他在乎跟歌迷們一同享受這首歌的念頭,已經大於他將這首歌唱得投入了,哈哈。
〈她來聽我的演唱會〉 (收錄於1999年《走過1999》國語專輯)
演唱會必唱的國語歌經典,每次聽到學友現場唱這首歌,我都會有一股想要流淚的感觸,歲月變遷,人事全非,1999年第一次在中正紀念堂聽到學友唱這首歌時,只覺得簡直是神作,怎會有歌手只憑一把吉他和一把好聲音,就能夠將這個故事說得如此動聽?十二年的歲月流過,不知不覺自己竟然已經變成了歌曲故事中的人物,以前只是聽學友說故事,想不到現在自己也成了故事的一部分。
其實〈她來聽我的演唱會〉這首歌,應該比較適合全場安安靜靜聆聽的,不知道什麼時候變成了攝影師TAKE觀眾席情侶們的大螢幕互動遊戲時間,哈哈哈,這樣氣氛太歡樂了,聽歌要怎麼聽到流淚呢?就連學友本人也很投入這個遊戲,看他在歌曲間奏時,慵懶趴靠在舞台欄杆上,回頭望著大螢幕上的情侶們,然後臉上顯現既得意又逗趣的神情,似乎很開心自己這晚唱的這首歌,能夠帶給人們這麼浪漫的記憶和感動。
我想,也許對於走過二分之一世紀的人來說,〈她來聽我的演唱會〉的情緒已經不再是感傷沉重,而是被看透人生聚散無常的清醒給釋懷了吧!回憶也許是浪漫而美好的,然而改變亦是必然的過程,生命中來來去去的人們多不勝數,只有這一首歌,能夠將中間的各種情感波折一一忠實紀錄。
〈她來聽我的演唱會〉在演唱會上的現場氣氛,由人事感慨漸漸變成溫馨歡樂,似乎也象徵著一個時代的過渡,當那些陳舊歲月裡的感情記憶,好的壞的畫面全都能夠讓自己坦然面對時,回頭看來,一切都會是生命裡溫柔灌溉。
〈情書〉 (收錄於1996年《忘記你我做不到》國語專輯)
在台北站第四天最後一場的晚上,剛唱完〈每天愛你多一些〉之後,學友竟然又特別加碼唱了這首〈情書〉,實在讓我感到驚喜萬分!不知道已經有多久沒聽到他唱這首輕快小品了,還記得這首歌在台灣的傳唱度也算是非常高,只不過近些年來學友真的很少唱它了。
猛然發現,其實許多曾經在台灣大紅的國語歌,學友都很少在公開表演場合演唱,尤其是九零年代後期專輯裡的歌,《忘記你我做不到》、《想和你去吹吹風》、《不後悔》……這幾張專輯的銷售數字相當可怕,歌曲的流行傳唱度和商業成績更是非常成功,然而學友後來真的很少再唱這些歌了。我想大概是因為學友唱了二十幾年,經典歌曲實在累積太多了吧,光是開演唱會歌單就很頭痛了,強大的粵語歌曲已經唱不完,更何況是這些國語歌。再說,九零年代後期的這些國語歌,在台灣的流行度雖然高,不過內涵大多相當商業化,我猜這也是學友後來很少唱它們的原因之一吧。(十分高興這次因為音樂劇,可以聽到學友再唱《擁有》專輯中的那些曲目)
事隔多年再聽學友唱〈情書〉,竟然讓我有一種看成年人在騎兒童三輪車的感覺,只覺得以學友現在對歌曲詮釋的龐大功力,再回頭來唱這些格局比較小情小愛的流行歌,實在是挺有趣的!重新回味這些與台灣觀眾之間的共同記憶,我想在這次演唱會上,也是相當重要的一部分,演唱會前半段的音樂劇和爵士樂章概念性完整,讓觀眾體驗視覺與聽覺的全新雙重震撼;後半段的安可曲,再和觀眾一起享受經典曲目帶來的回憶與情感,這種安排實在讓人感到非常貼心。
〈心碎了無痕〉 (收錄於1994年《偷心》國語專輯)
其實我還挺意外,當〈心碎了無痕〉的前奏一下時,全場的台灣觀眾是以歡聲雷動的狀態來熱烈迎接,哈哈。大概我對於這首歌比較沒有愛吧,一直覺得〈心碎了無痕〉的曲調很芭樂,歌詞也頗灑狗血,不過好像九零年代的國語歌曲大都是這種風格啦,時代留下的痕跡沒有辦法。不過這首歌的亮點在於,學友這回用五十歲的聲線和唱腔來詮釋〈心碎了無痕〉,這就是令人非常期待的事了。
一字一句傾吐帶著滄桑,自然流露著哀傷,音色咬字明亮而通暢,呈現效果更勝「95情緣十載演唱會」的版本,聽五十歲的學友駕馭這首〈心碎了無痕〉,實在是太過癮的享受!我最喜歡學友唱「從憐憫變成真愛」這句時,那最後一個拉長音的「愛」字,抖音震動完全揮灑開來,聽見他聲音的厚度和層次,一層疊上去之後還有一層,中間卻保有疏鬆的空間,最終不斷延伸不斷展開,彷彿將真愛的假象漸漸打回憐憫,甚至再打回最初的施捨。這種既悲傷又掙扎的感受,學友的演繹的確是神!
「相愛難,恨亦難,我的心碎了無痕,吻著你心就不會疼」這段全場觀眾也是大合唱,其實還蠻詭異的,一大群人一齊唱著這悲到不行的歌詞,然後還十分樂在其中,哈哈哈。有時候不知該怎麼說,或許歌曲和歌詞本身很芭樂,但演唱的歌手就是有能力讓它成為一首經典之作,從理性的角度來說,就是好歌手的好聲音賦予平凡歌曲全新的生命力與質感,甚至是藝術價值;至於不理性的觀點,那就是因為我真的超喜歡張學友,所以他唱什麼當然都好聽囉!有時候我也分不清自己到底是哪一種歌迷,不過這不重要,歌曲好聽、人也享受其中,沒有什麼能比這件事更開心的。
〈心如刀割〉 (收錄於1999年《走過1999》國語專輯)
前奏只彈了六個音符,觀眾們又瘋了!《走過1999》實在是非常有愛的一張國語專輯,每次演唱會總少不了〈她來聽我的演唱會〉和〈心如刀割〉,至少這兩首都蠻常演唱的。《走過1999》同時也是我私心最喜愛的一張國語專輯,它是學友國語專輯曲風逐漸轉變的一個里程碑,也是唱腔的分水嶺,更是向九零年代告別的時光標記。
〈心如刀割〉這首歌算是後勁相當強的作品,當初剛問世時,許多人覺得比起張學友一貫的抒情主打歌,〈心如刀割〉的情感起伏、歌詞旋律、唱腔口吻都較於溫和平淡,似乎沒有以往張氏情歌的那股龐大氣勢;殊不知,這種風格正是九零年代結束之後,邁向新世紀情歌的新潮流。簡單的歌詞韻腳、簡單的故事邏輯、沒有撕心裂肺的呼告吶喊、沒有歇斯底里的激昂高音,學友卻唱得相當精彩,精彩在於內斂含蓄情感的拿捏掌握,以及細膩巧妙的情緒轉折,〈心如刀割〉的新唱腔,可以說是為學友日後的情歌詮釋風格,開創了更多新意與可能性。不知不覺也過了十多年,這首在當時被說太平淡的歌,終於也成為了國語歌經典,真的不能小看學友在專輯中投入的任何一點心思呀!
第一天唱〈心如刀割〉時,原本設計的舞台效果竟然沒有升起,學友笑說巡迴唱了幾十場,這還是第一次;第二、三天就正常了,背景大螢幕上是一棵樹,涵意非常耐人尋味;第四天不知道為什麼,唱這首歌時背景大螢幕的樹竟然消失了,變成綠色和藍色的雷射光交織陪伴唱著〈心如刀割〉,這真是太好玩了,哈哈。
仔細聆聽這次的〈心如刀割〉,發現學友演繹這些經典歌曲時的情緒,跟以往有著一些不太一樣的微妙變化。以前聽學友唱抒情歌,總可以聽見他將自我人格完全融入歌曲情境中,扮演著第一人稱的角色,使用當事者的內心狀態來傳達情感,所以傷感的歌曲總是藉由這種過程,讓情緒的呈現方式更加立體深刻。然而,這一回五十歲的〈心如刀割〉,似乎已經跳脫了傷心的歌曲情境,轉變為第三人稱的客觀角度,純粹由學友來訴說一則歲月沉澱過的故事,任憑人們體會解讀其中各種情緒。簡單來說,就是學友演唱時的情緒,從故事的第一男主角,變成一位說故事的人;而歌曲呈現的氣氛,亦從描寫一種悲傷的情感,漸漸成為讓所有觀眾一起享受這首歌所帶來的共同記憶。
正因如此,某種程度上來說,學友在演唱會上唱這些經典舊歌時的情感,已經不像以前那樣濃烈(當然,你要他唱得像以前一樣深情也不是不行,只不過就沒辦法這麼自然了),對於情感的態度亦隨著時間而轉變,同樣的一首歌對他來說,意義內容也都會隨著光陰長度而沉澱。五十歲的歌曲情境表達,已跟年輕時大不相同,我個人把他解讀為「學友把這些往日的歌曲情感,轉換成為和歌迷之間的共同情感」,當我聽見〈心如刀割〉時,已經忘了歌詞中的全世界傷心角色又多了哪一個,而是想起學友的歌聲在這些年來,曾經帶給我多少美好情境、勾起我多少感觸情緒,最後再回到現實的當下,徹底痛快享受這一首充滿感動的神曲。
演唱會結束後有網友說,學友在安可曲唱起這些傷感的經典情歌時,聲音聽起來竟然是甜甜的,一點都不會讓人覺得難過,反而讓歌迷們感到滿滿的幸福與喜悅。我想,這就是五十歲的學友用聲線,一心想要帶給大家的共同記憶吧,「1/2世紀演唱會」的價值正是在此,你可能找不到過去那位,用百分之百深情演唱每首歌的張學友,但是你可以在他五十歲的歌聲中,引爆屬於自己體內埋藏多年的潛沉情緒。
「能給的我全都給了,我都捨得,除了讓你知道,我心如刀割」,我最喜歡學友唱完最後一個「割」字時的顫音,照理說應該是要像把利刃一樣,把心頭的血肉給狠狠劃破,然而這一回卻比較像是用小美工刀,在歌迷們心上甜蜜刻下永恆的承諾,一筆一劃都是如此美妙。
唱完了〈心如刀割〉,舞台上開始有黑衣工作人員幫學友一邊拿下帽子和外套,一邊裝上耳麥,這時學友跟大家說,他唱了這麼多年的歌,同時也跳了一些舞蹈,他希望趁現在還跳得動的時候,再把這些舞曲表演一遍給大家看。這番話才剛說完,全場觀眾就開始陷入一種瘋狂的暴動狀態!
「為大家帶來第一首舞曲,〈餓狼傳說〉。」五十歲的學友很興奮地說道。
〈餓狼傳說〉 (收錄於1994年《餓狼傳說》粵語專輯)
接下來發生的事實在太令人血脈噴張,對於舞蹈一無所知的我,完全不知道該怎麼去形容,總之就是〈餓狼傳說〉的前奏一響起,一樓的觀眾幾乎全都站了起來,全場的熱烈氣氛於安可曲橋段再次瘋狂爆炸,學友在舞台上跳著帥氣酷炫的舞步,激烈的那一種,原汁原味,就跟大螢幕上的MV畫面一模一樣。
這次舞曲表演的重點,就是學友把年輕時的舞步完完全全呈現,讓人連接起九零年代的記憶,喚醒了那位雖然舞蹈天分不高,卻勇於嘗試邊唱邊跳的三十出頭小夥子。其實學友剛出道時根本不太會跳舞,本身對於舞蹈亦缺乏天賦,許多肢體開發的可能性,都是靠他自己日後努力嘗試,才慢慢硬練起來的;找出他九零年代前期的演唱會影像來觀看,都還是看得出來肢體有不少僵硬的演出,但也能體會他已經非常努力在學習了。我個人認為,一直到了1997年《雪狼湖》的音樂劇演出累積經驗後,學友的演出肢體動作才真正開了竅,再加上日後〈頭髮亂了〉的洗禮,張學友的舞蹈能力大概在年近四十之時,才終於有所成就。
我們今天在舞台上看到活蹦亂跳的張學友,其實是經過了非常巨大的努力,才讓自己的舞台魅力發展來到這個高度。雖然說光憑歌聲的表現,就能夠讓他永遠站在這個台上屹立不搖,然而他為了成為一位更全能的歌手,多年以來不惜耗費大量心思在舞蹈這塊領域,這實在是讓人敬佩又感動。
今日的華人娛樂界,對於實力派歌手也要能載歌載舞這件事,已經漸漸不再要求(能唱現場的根本沒幾個了,還能要求什麼?),張學友的經典舞曲一方面記錄了個人歌唱生涯的表演企圖心,一方面也留下了九零年代香港樂壇光輝歲月的倒影。
〈餓狼傳說〉的舞蹈力度很大,歌曲演唱難度也很高,尤其學友用五十歲的筋骨來跳三十歲的舞步,這更是難上加難了,不過他的整體表演還是令人嘆為觀止驚艷不已!間奏的時候有一個側身飛起再蹲下往地上爬的動作,讓我印象非常深刻,雖然對於舞蹈完全不懂的我,可能把幾個動作弄混記在一起了,但總之一連串下來實在是非常過癮非常帥氣呀!
想起,以前其實在「音樂之旅」也看過〈餓狼傳說〉的舞曲演出,只不過當時的舞蹈動作似乎有重新編排過,力道和節奏不像原版的那樣激烈。不過這一回就是真真正正原汁原味的呈現,如果不要告訴我這是「1/2世紀演唱會」的場子,我實在很難想像舞台上肢體勁道俐落的那個人,居然是年屆半百的張學友。
〈餓狼傳說〉結束前最後一段的高音嘶吼也沒省,完全真實重現,尖銳的聲音劃破舞台空氣,肢體舉手投足間產生的沸騰熱度持續延伸,只見學友不知何時手中多出一頂高帽,在〈餓狼傳說〉最後一個音末,將帽子戴上自己的頭頂。
「Oh~Honey~(親吻聲!)」下一首熟悉的前奏響起,台下觀眾的熱度已經近乎失控。
〈頭髮亂了〉 (收錄於1998年《釋放自己》粵語專輯)
〈頭髮亂了〉應該是學友最為台灣觀眾熟悉的一首廣東舞曲,果然強力前奏一出,台下觀眾們都快把小巨蛋掀翻了,反應熱烈程度又超越了先前的〈餓狼傳說〉。即使不是學友歌迷、或是平時也沒在聽粵語歌的人,大部分都還能夠哼上一兩句〈頭髮亂了〉,甚至我懷疑這首歌很有可能是學友繼〈每天愛你多一些〉之後,在台灣擁有高知名度的另一首粵語歌,哈哈。
〈頭髮亂了〉的節奏十分緊湊,舞蹈動作也相當花俏繁複,只見學友非常熟練精準跳完每一個段落,不過我真的不懂舞蹈,所以除了「太棒了」之外,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,哈哈,感覺比起九零年代早期其他舞曲,〈頭髮亂了〉的舞步更能讓學友發揮他肢體動作靈活的一面吧。
這時我才留意到,原來〈頭髮亂了〉和〈餓狼傳說〉兩首歌的編排,都刻意省略了B段不唱,間奏後就直接唱最後面一段高潮直到結束,大概是覺得每一首都唱完整的話,整個舞曲橋段會拖太長吧,其實經典舞曲整體來說應該算是組曲吧!
最後一段經典的飆假音,實在是超級過癮,好難想像已經五十歲的學友,竟然還可以一邊跳原版的激烈舞蹈,一邊演唱難度這麼高的歌曲段落,此時他好像完全不把五十歲的年齡存在當一回事,仍然把自己當作是三十歲的年輕人一樣唱唱跳跳,這種精神態度和高水準演出,只能說他真的已經不只是流行歌手,而是偉大的舞台表演者了!
〈頭髮亂了〉舞步的最後一拍,學友將頭上的帽子摘下,瀟灑往身後輕輕一丟,再回頭擺出一個歌曲結尾的姿勢。下一秒,後方舞台又走出了數位舞者,圍著學友幫忙將一襲舞裙穿上,繼續下一首舞曲的演出。
〈這個冬天不太冷〉 (收錄於1994年《這個冬天不太冷》粵語專輯)
舞台氣氛突然變得優雅而神祕,燈光亦從炫目閃亮轉為浪漫奔放,舞台上空灑下了神似雪花的亮片,翩翩飛舞飄揚閃動,一陣拉丁風的吉他演奏彈起,「從來的冷冬,迷濛也是凍,素素世界太灰太沉,令我夜裡沒有一個夢」只見學友緩緩清唱著開頭幾句歌詞,前兩首快歌的沸騰急促感覺暫時被停止,台下甚至還有觀眾以為這時可以坐下來好好聽歌了,然而對於學友死忠的歌迷來說,光是聽到這幾句神秘又慵懶的演唱,就知道這時肯定要準備迎接〈這個冬天不太冷〉的動感風情,更加激情的場面即將再度引爆!
突然間一聲巨響,電音舞曲的強力節奏登時瘋狂放送,學友跟著電音舞動帥氣十足的手勢,那動作實在非常迅速俐落。「我與妳像幻象,長長夜未冷,燈點點放肆閃得更加燦爛,而全城繁星空中千色煙花透射彌漫」,學友非常熱血跟著舞群一起整齊跳著〈這個冬天不太冷〉的經典舞蹈,赫然發現這首歌的舞蹈動作,似乎是三首舞曲之中最激烈的,學友的一舉手一投足處處都充滿著力道,和〈餓狼傳說〉的華麗大動作展示不太一樣,也與〈頭髮亂了〉的繁複花俏律動大異其趣,感覺〈這個冬天不太冷〉的每個節拍,都呼應著學友肢體上的強力動感,我不太會形容這種舞蹈的專業術語就是了。有一個動作設計實在是非常酷,當學友唱到「碰上妳我竟不經意不受控」這句歌詞時,身體會完全斜靠在旁邊蹲下舞者的背上,呈現著傾倒六十度的姿勢,這個動作在每個晚上,都會引起現場觀眾們一陣驚呼的喝采聲,真的非常帥氣!
舞台後方大螢幕上,依然播放著原版MV的畫面,畫面中的學友實在是超級年輕,儘管唱這首歌時身份已經貴為歌壇天王,但臉上仍舊透露著一股稚嫩的氣息,對照著當下舞台上五十歲的成熟面孔和身影,數十年一路走來的演藝歷史瞬間呈現,亦讓人感到十分窩心。
來到間奏時,才是〈這個冬天不太冷〉的重點,學友拔下腰間的舞衣裙子,當成鬥牛士戰鬥時的紅布,甩呀甩著開始跳起帥度破表的鬥牛舞,拉丁風格的動感音樂加上一連串西班牙語,融合電音的元素,將異國風情演繹到了極致!這一幕絕對是這次「1/2世紀演唱會」的經典場面,一直到演唱會結束後,每當我回憶起這首歌時,滿腦子都是學友跳鬥牛舞的身影。然而不得不提一個小插曲,那就是在第三場演出的晚上,在間奏準備要跳鬥牛舞時,學友一時之間無法順利拔下舞衣裙子,以至於接下來的舞蹈動作不小心落了拍,雖然他本人對這件小失誤十分懊惱,但我覺得他當下的反應實在很有趣,哈哈。畢竟他不是一個對舞蹈有天份的人,許多動作都是硬記硬練的吧,所以臨場發生一些小狀況時就這麼老老實實落了拍,不像他唱歌時反應很快可以立即補救,這顯示了學友實在是一個很真實也很可愛的人。
〈這個冬天不太冷〉這第三首舞曲,就是完完整整全首唱完了,大概是整首歌的起承轉合與動作設計,擁有比較多的花樣和細節變化,所以才會選擇把所有段落都呈現。一連三首張力巨大的經典舞曲,在學友強大的舞台魅力之下完美演繹,無論視覺或聽覺,都讓人狠狠過足了癮!
連續唱跳完成三首動感舞曲後,學友情緒十分亢奮,不過和觀眾講話時還是難免氣喘吁吁一陣子,甚至第一場晚上一邊講話還破了音,哈哈,畢竟都是五十歲的人了,就算體力訓練和表演經驗足夠,休息恢復的時間長度卻不太夠呀!
其實學友在幾年前的演唱會上就曾經表示,自己就算以後再開演唱會,但也無法保證自己是否還能像以前一樣,可以在大家面前又唱又跳;這一次在「1/2世紀演唱會」上,學友特別將往年的經典舞曲,同時幾乎也是舞蹈動作最激烈、難度最高的舞曲,一口氣全部拿出來表演,彷彿就像是豁出去一樣,趕在歲月腳步的前頭,讓觀眾們有機會欣賞到,很有可能是張學友經典舞曲最後一回的演出。
不由得有些感傷,關於這如同封印形式的表演出發點;但也非常動容,無論這是不是最後一次公開舞蹈演出,學友都將這些曲目用五十歲的身影,來完成一場極具紀念性的表演。或許以後舉辦的演唱會上,張學友真的不再跳舞了,人們卻永遠都會記得,在他五十歲那一年開的演唱會上,曾經存在過豁出去將這些經典一次呈現的壯舉。
當安可曲以經典舞曲表演做為伏兵,激起演唱會後半段的高潮,終於將氣氛烘托來到了這個高點時,原先我以為學友差不多會唱最後一首歌了,想不到居然還有驚喜後著!
- Jan 11 Wed 2012 21:05
《1/2世紀的幸福》〈場內篇〉(中)
close
全站熱搜
留言列表
發表留言